大明才子风云录_第三百六十九章 诗稿传遍南京城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三百六十九章 诗稿传遍南京城 (第4/4页)

真是当世诗人,而且还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写出来的,他们这些诗坛大腕还怎么有脸活下去,直接跳进秦淮河得了。

    有人查找的更彻底,连唐宋元的笔记野史都逐个翻查,防止有任何遗漏。

    他们的感受跟普通读者大不一样,一般人只是感动、惊叹,他们眼里看到的却是一座巍峨高峰耸立在面前。

    诗稿先是从苏州传到南京,马上就要传到的常州、杭州、萧山、华亭等地,很快会传遍整个江南大地以及北方各省,就像《战争与和平》出版后的欧洲大陆,当时所有小说家都吐血,都沉默,都想自杀,因为巨人托尔斯泰的出现,没法写小说了,前路已断,高山路绝。

    南京国子监中心地带,一座微型宫殿式的建筑内,几个长须飘然的宿儒大德正在开会聚议,讨论的也是况且的诗稿。

    “这首诗什么时候到的?”首座上一个胡须斑白的老者问道,他就是南京国子监的祭酒孟梵君。

    “一个时辰前,据可靠消息,这首诗是昨天下午写出来的,咱们是第一批收到的人,这还是苏州知府衙门偷偷开启城门,连夜急送,才能这么早就送达。”一个中年教习拱手回禀道。虽是中年人,头发胡须也都半白了,显然是读书过多,心血消耗过大造成的。

    “你们怎么看这首诗?”孟梵君问道。

    “好,当然是好,虽然比不上李义山,却也深得义山的精髓。”一个老者赞道。

    李义山就是唐朝大诗人李商隐,他的无题诗蕴含无穷朦胧意境,真正是寓不尽之意于短短的诗篇中,在中国诗歌史上,也仅一人而已。李义山代代有传人,更是开启了后世朦胧诗的先河。

    这几人都是古文大家,不是诗人,感受比较客观,没有诗人们反应那么激烈,甚至过激。但也都肯定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。

    正如北宋文坛盟主,苏轼老师欧阳修所说:文章如精金美玉,自有定价,不待他人说也。诗歌也是一样。

    “祭酒大人,这可是好苗子,一定要招进咱们南监来,不能错过。”一个教习很狂热地说道。

    “好苗子,人家都成参天大树了,这样人物还愿意到咱们南监来进修吗?”另一个教习说道。

    孟梵君捋捋飘拂在胸前的一部长髯,然后道:“你们有的人可能还不知道,其实这个况且已经算是咱们南监的人了。”

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


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