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陈桥到崖山_余玠治蜀篇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余玠治蜀篇 (第4/5页)

处。绝大部分是余玠治蜀时所建。这些山城一般选择不是很高的山崖上,但崖势定要陡峭,这可大大减弱蒙古骑兵的冲锋力量。同时依江傍水,既能借水利增山势,更能发挥南宋水军的传统优势,与外界取得联系…

    山顶一般有几十或几百亩的土地,可种田、伐木、捕猎,还必须要有泉眼以提供充足的水源。这样,每一座山城都可自成体系,不必外界给养,就能长期生存!

    余玠还总结了一整套与蒙古军作战的经验:1以逸待劳,不可轻战;2聚保山险,不居平地;3多用夜劫,不可昼战;4收聚粮食,毋以资敌。这些让蜀川形势空前的大好“军得守而战,民得业而耕,士有处而学。如臂使指,气势联络,屯兵聚粮,民始有安土之心”

    这之后,余玠又向朝廷进呈《经理四蜀图》,并说“幸假臣十年,手挈四蜀之地,进之朝廷。然后归老山林,臣之愿也”

    12月17日,史嵩之接连五次请求辞职,不允。当时黄涛、刘应起等许多人都上书弹劾史嵩之奸深擅权,宋理宗皆不听,而言者益众。

    本年,拔都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营地立国,建萨莱城(今阿斯特拉罕附近)为国都,统有东起也儿的石河、西至斡国思的辽阔地域,史称其为钦察汗国。

    淳佑4年(1244)1月1日,蒙古乃马真后称制和林、蒙古帝国人心不服的消息传到南宋,宋理宗特下诏“上天助顺,敌国乖离。我正当广推恩信以系人心、厚根本以俟机会。咨尔专阃之臣,分麾总戎之将,自今之后,当安集流民,使得复旧;招收逋将,使得自新。毋擅兴废、毋杀无辜,使中原遗黎有更生之望”

    宋理宗任命李鸣复为参知政事、杜范为同知枢密院事、刘伯正为签书枢密院事。杜范不屑与李鸣复共政,遂辞职。太学生们上书,请留杜范而斥李鸣复,书中并斥史嵩之。史嵩之大怒。16日,指使御史刘晋之、王瓚、赵伦、吕午弹劾李鸣复与杜范,于是李、杜被一起罢职。

    17日,枢密院上奏“四川帅臣余玠到任后,与蒙古军大小36战,当论功行赏”宋理宗当即命余玠上报立功将士的名单,朝廷予以封赏。19日,又命余玠兼任四川屯田使。

    本月,余玠智斩人称“王夜叉”的利州都统王夔。

    余玠阅边来到成都府路的嘉定府,王夔率200羸弱残兵前来迎接。余玠不解“久闻王都统兵精,如今一见,大失所望啊”王夔回答“夔兵非不精,只是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


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